当前位置:首页  一杯咖啡的故事

一杯咖啡的故事|第二十二期回顾(耿玺)&本周预告

时间:2021-06-08来源:伟德国际1946bv官网点击:506

   轻呷一缕醇香

  畅谈科技创新

  细品百味人生

  漫话学习甘乐

  良辰如是,岁岁话藻

   漫谈如梦未来

  轻呷的不仅是一杯杯咖啡

  更是良师益友经历的人生百味

  一杯咖啡,一段心的交流




一杯咖啡的故事-耿玺



63日下午,航空学院的耿玺老师做客了“一杯咖啡的故事”。耿老师是航空学院空气动力学系、非定常空气动力学与流动控制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除此之外,他还有一个特别的身份——1820121班的班主任,这让耿老师有更多机会接触到伟德国际1946bv官网的学生,也让同学们倍感亲近。



其实我没有比大家大太多,更多的像是你们的学长。”耿老师通过亲切的开场白,将大家带入了空气动力学的知识海洋里。“很多老教授都为此感到自豪,因为空气动力学系,只有我们学校,曾经将其设定为一个独立的系。”的确如耿老师所言,出于服务航空事业等一系列需要,南航的空气动力学系是一个独立而实力强劲的学系——强大的师资,高端的设备,丰富的经验,这些正是空气动力学系的实力来源。“如果你想要在飞机设计这些方面做出成绩,那么就留在南航吧!我们的航空宇航学院拥有独一档的实力和条件。”耿老师如是说。



作为班主任,耿老师也十分注重同学们当下的学习生活,特别是专业分流。“我在读书的时候,数学也不是十分出色,但是我现在还是在从事计算流体力学领域的研究。所以暂时学的不好,也不要灰心丧气,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再学。当然啦,眼下的考试至少还是要及格的。”诙谐的言语引起阵阵笑声,更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放下了焦虑。耿老师的话提醒着我们:不要为一时失利而胆怯,切勿因学习上的困难放弃科创之路。



除此之外,耿老师还启发大家认识到空气动力学与生活的关系。他举例说,很多高层的建筑在建设的时候,就利用到空气动力学来考虑问题。例如当台风来袭时,如果建筑的设计考虑到了空气流动的规律,并采用科学合理的预案,便可以做到“风雨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最后,耿老师还诚挚地邀请大家未来分流至航空学院。“这里有强大的师资,先进的设备,丰富的经验,在这里绝对大有可为。”

   

学生问答

Q1

我们的四个分流专业中也包括了飞环,它与空气动力学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飞环专业带了一个“环”,因此更多考虑的是环境因素对飞行器的影响,而实际的飞行条件当然要比风洞里更复杂。飞设专业的空气动力学考虑的内容,主要是空气流动对飞行器的影响;在能源与动力学院方面,他们对空气动力学的研究侧重发动机内部这一相对封闭的区域内空气流动对发动机的影响。不同的院系研究时有不同的侧重点,但空气动力学作为一个基础性的学科,飞行器的相关研究不会少了它的“戏份”。


Q2

请问老师,导弹与传统飞行器在飞行方面有什么异同呢?

飞行器的概念很广,如果你把一块扔出去的砖头视为飞行器也没什么问题。导弹也一样,无论有翼还是无翼,均可视为飞行器,而它和飞机的设计要求还是有很大不同的,比如基于冲出大气层的客观需要,它就需要很高的速度。


学生留言

听完耿老师的介绍,我对未来专业分流方向的认识更加清晰,对未来的学习也充满了信心。

 ——182010505 顾刘远奕

耿老师为我们详尽介绍了空气动力学的相关知识,引发了我的兴趣和深入的思考。

 ——181912006 李想



下期预告


01-谭慧俊



谭慧俊,教授/博导,1975年生,2003年博士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杰青,入选2020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长期从事航空发动机进气道技术研究,是“发动机先进进排气技术”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曾获中央XX科技委国防卓越青年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江苏省“333 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等荣誉,并担任 “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国家重大专项基础研究专业组专家、装备发展部XX专业组专家、XX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航空动力系统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空气动力学学报》编委、《推进技术》编委等学术兼职。围绕先进进气道复杂内流机理与高效控制方法、基于飞/发一体化的进气道气动设计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创新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研究成果。2016年获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1(排名第1)2018年获国防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排名第1),所带领的进排气技术团队入选国防科工局科技创新团队,独立指导的1名博士生获航空宇航学科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交流主题:气动与性能——航空发动机的“基因”。



02-安鲁陵



安鲁陵,男,1962年生。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制造工程学科教授、博导。民建会员,民建南航基层委员会副主委,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在教学方面,曾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一项,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校教学优秀一等奖和“良师益友—我最喜爱的导师”称号各一次。

在科研方面,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化制造、飞机工艺装备快速设计、飞机复合材料构件成型、飞机装配工艺。参与完成了国家重大科技攻关、国防基础科研、飞机数字化工程、863等国家级以及省科技攻关、省科技支撑计划等省部级项目多项,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航空基金、国家商用飞机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新基金、江苏省重点实验室重点项目、企业合作项目多项。指导博士生12名,全日制硕士生60余名,在职研究生近40名。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SCI/EI收录1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7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三等奖1项。

交流主题:飞机制造与高技术漫谈



03-张大林



19899月至19937月,南京航空学院飞行器系飞行器环境控制与安全救生专业本科;19939月至19963月南京航空学院发动机系工程热物理专业硕士;19984月至200212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学院飞机设计博士;19964月至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机与环境工程系任教;现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机与环境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机载机电系统方面的研究。在国家重点型号项目中的主要业绩有:解决WJ6C发动机滑油散热系统超温问题,Y8平台的防冰性能以及结冰对其气动和操稳性能的分析, H6K防冰系统设计与试验及试飞验证,数字气动/电动座舱压力控制系统研制,机载蒸发循环系统控制律研究,光电吊舱环控系统研制,弹射救生高速气流吹袭防护,飞行器环境控制实验室环控系统动态模拟试验平台研制,发动机进口部件复合材料防冰性能研究等。军/民机机载设备关键部件、复合材料防冰等预研项目,电子设备散热结构设计与验证等。

交流主题:本次报告主要围绕飞行器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专业中环境控制方向的发展历程、专业内涵、主要研究方向及就业前景等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网站地图